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

刘蕡不登科,众口诵其策。
得者为之羞,闻者为之惜。
摧藏一时屈,论议千古白。
至今简篇中,一字不敢易。
其言究时病,舂刺若戈戟。
引经见大法,非蹈春秋僻(疑当作癖)。
我朝屡得人,无不升显赫。
乃知所中否,实命系通厄。
中则首公相,人情作冠帻。
否则走仕涂,人情作履舄。
秋风广陵城,千里夷门客。
壮心虽暂失,美宝(宋荦本作实)有时获。
怊怅以送君,致龙翻点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刘蕡的才子科举落榜的故事,但作者用这个事表达了更深的人生思考。

前八句说刘蕡虽然落第,但他写的策论(考试文章)却被众人传诵。他的文章针砭时弊像刀枪般犀利,引经据典却不死板。这里用对比手法:考试失败vs文章流传,说明真才实学不会被埋没。

中间八句像在吐槽科举制度的偶然性:考中就能当大官(戴官帽),考不中只能当小吏(穿草鞋)。但作者认为成败都是命运安排,暗示不必太在意一时得失。

最后六句是送别场景:虽然你(刘蕡)现在失意,但像美玉终会发光。用"龙翻点额"这个典故(传说鲤鱼跳龙门失败会撞红额头),既安慰对方暂时的失败,又暗含将来可能成功的祝福。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考试成败,而在于你留下了什么。就像现在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者在千年前就悟透了这个道理。诗中既有对朋友的暖心安慰,也有对社会的温和批评,更有对人生起伏的从容看待。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