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即景

巨鳌掀钓去,何代泛蓬瀛。
百里风光积,崇朝香气横。
盘根争耸拔,峻岭共峥嵘。
伞盖千重出,笙竽万籁声。
望高南镇越,势远北归溟。
涧险难穷路,花多不记名。
寒流飞白练,怪石叠苍琼。
雨向山腰下,云从洞口生。
乔松随岁古,异卉逐时荣。
近逼天风冷,遥瞻海日明。
淡烟轻纠素,修蔓密垂缨。
泉涌知无尽,崖危讶欲倾。
深沈宜造化,顷刻变阴晴。
游客逢岩住,归僧带月行。
更寻应有分,再到已忘情。
但恐看难遍,须知画不成。
惜哉居绝域,不得视公卿(清阮元《广东通志》卷一○四)。

现代解析

这首《罗浮即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罗浮山的壮丽景色,读起来就像跟着诗人的脚步在登山探险。全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四句像电影开场——用"巨鳌掀钓"的神话传说(传说罗浮山是巨鳌驮来的仙岛)带出这座山的仙气,说它百里风光都带着香气,瞬间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中间大段("盘根争耸拔"到"崖危讶欲倾")是全景式描写:
- 山势部分:树根盘错、山峰险峻得像在比赛谁更高,山顶的树冠像千层伞盖,山风过处像万种乐器齐鸣。
- 方位描写:说山南能望见越地,山势向北延伸直到大海,点出地理位置之壮阔。
- 细节特写:溪涧险得找不到路,野花多到记不住名字,瀑布像白绸悬挂,怪石像青玉堆叠——这些比喻特别形象。
- 天气变化:雨从半山腰落下,云从山洞里冒出来,古松和奇花随着季节枯荣,近处山风冷冽,远处却能看到海上日出,说明山中气候瞬息万变。

后八句写人与山的互动:
- 游客借宿山岩,僧人踏月归寺,充满生活气息。
- 诗人感叹"再看已忘情"——美景让人沉醉到忘记世俗烦恼,但又怕看不完这美景,因为再好的画师也画不出它的神韵。
- 最后两句悄悄流露遗憾:这么美的地方因为地处偏远,没能被更多权贵欣赏,暗含怀才不遇的意味。

全诗最妙的是动态描写:云雨的变化、飞瀑的流动、甚至树木的生长都像在眼前发生。诗人用"争""共""涌""倾"这些动词让整座山活了起来,读着读着仿佛能听见水声、闻到花香、感受到山风的凉意。这种身临其境的描写方式,正是古典山水诗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