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秋天思念友人王介轩时写的,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林下萧条隐角巾,黄花时节忆同人”描绘了秋日山林萧瑟的景象,作者戴着隐士的头巾,在菊花盛开的季节想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角巾”是隐士的装束,暗示作者向往隐居生活。
颔联用陶渊明和苏晋的典故,说明隐居不是因为懒惰或贫穷。陶渊明辞官是因为厌倦官场,苏晋长期吃斋是追求精神境界而非物质匮乏。这里作者以这两位高士自比,表明自己选择隐居是主动追求精神自由。
颈联“华发流年看独变,青山明月梦来频”感慨时光流逝,白发渐生,但心中始终向往青山明月的隐逸生活。“独变”二字透露出对岁月无情的淡淡忧伤。
尾联“近闻筹谷多仙赏,忘却沧洲野水滨”说最近听说筹谷(可能指友人隐居处)景色很美,让人几乎要忘记自己隐居的水边。这里用“仙赏”形容美景,既赞美友人居所,也流露出对友人生活的羡慕。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秋景起兴,借古喻今,将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巧妙结合。诗中“黄花”“青山”“明月”“野水”等意象共同营造出淡泊宁静的意境,展现了古代文人高雅脱俗的精神追求。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