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斋高使君金书诸经赞
淀蓝蘸楮,屑金作字。去字与楮,经果何似。曰此诸经,即楮与金。
续父厥志,写佛语心。惟佛语心,粤如父志。一点画中,具无量义。
字可悉数,义则无量。欲了其源,冥去来相。强斋大士,年八十馀。
目如心明,作蝇头书。于一蝇头,分可为二。尘毛太华,弗巨弗细。
佛神力故,初不作难。是故北涧,作如是观。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讲述了一位八十多岁老人虔诚抄写佛经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佛教哲理。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是"形"——描写老人写经的细节。诗中用"淀蓝的墨水蘸纸""金粉写字"这样具体的画面,让我们看到老人如何精心制作经书。特别打动人的是,老人虽然年迈眼花,却能用蝇头小楷写字,甚至能把一个字分成两半写,这种专注力令人惊叹。
第二层是"意"——探讨佛经的真谛。诗人提出一个深刻问题:如果去掉金粉和纸张,佛经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是佛经就像这些书写材料一样,本质在于传递佛陀的智慧。每个笔画都蕴含无限深意,就像一粒沙中可见大千世界。
第三层是"神"——揭示修行的境界。通过老人写经的故事,诗人告诉我们:当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不再执着于物质形式),就能像这位老人一样,在细微处见宏大,在平凡中见神奇。所谓"尘毛太华,弗巨弗细"就是说尘埃与高山没有大小之分,关键在心境。
全诗最妙的是把修行哲理融入生活场景:一位白发老人安静书写的日常画面,背后却承载着"一花一世界"的宇宙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深奥的佛理变得可触可感。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