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杨道人的朋友来拜访作者,作者有感而发写下的作品。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联说杨道人平时主要在成都活动,这次特地来到绍兴的禹陵(大禹的陵墓)拜访作者。这里用"半在"形容道人行踪不定,"今过"则显得这次拜访很珍贵。
第二联特别有趣,用夸张手法描写道人的形象:说他身上还带着瞿塘峡雪融化后的江水(暗示远道而来),手里拄着用西南地区特产蒟酱藤做的手杖。这两句既写出了道人的风尘仆仆,又显得他很有仙风道骨。
第三联转入深层交流,说道人谈话中会提到一些道家修炼的事(鹿乘指道家修炼境界),但又不故作高深;虽然道人修为很高(鸡群里的鹤比喻出众),但态度依然谦和。
最后一联作者自比三国时的嵇康(因不合作被杀的名士),暗示自己处境危险,所以懒得像嵇康请教孙登那样向道人询问命运了。这里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透露出对道人的信任。
全诗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把一个超凡脱俗又平易近人的道人形象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处境的忧虑。最妙的是那些夸张的细节描写,比如"身载雪水""手拖藤杖",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这个特立独行的道人。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