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看似富饶却暗藏矛盾的乡村图景。
前两句写山下有百亩平坦肥沃的田地,但当地百姓却只能勉强喝稀粥度日。"百顷田"与"厌粥饘"形成强烈反差,暗示土地虽多却未能让百姓吃饱。
后两句点出问题根源:这么好的土地不该只局限在东南地区(暗指当时朝廷偏重东南赋税),现在眼前看到的却是荒草丛生、林木疯长的景象。"丰草长林"看似生机勃勃,实则是田地荒废的证明。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揭露了土地分配不均、政策失衡导致良田荒废的社会问题。诗人用朴实的乡村画面,含蓄批评了当时重东南轻西北的政策弊端,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