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知常德袁尊固监丞送别四诗

别来岁月尔滔滔,流落天涯忽此遭。
万木辞荣秋意澹,百川归壑岸容高。
笑看海上两蜗角,閒秃山中千兔毫。
若向颜曾得消息,直须奴仆命离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朋友袁尊固分别时所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漂泊的感慨,同时透露出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别来岁月尔滔滔”直接点出分别后时间像流水一样飞快消逝,让人感到无奈。第二句“流落天涯忽此遭”写自己漂泊在外,突然又面临分别,有种命运无常的感叹。

三四句用秋天景象比喻人生:树木凋零、河水干涸,看似在写自然变化,实则暗指人生起伏。但“岸容高”三字透出骨气——即便环境萧条,也要像高耸的河岸一样保持挺拔姿态。

五六句最有趣:作者把世人争名夺利比作“海上两蜗角”(蜗牛角上打架),显得特别渺小可笑;而自己宁可“闲秃山中千兔毫”(隐居写诗写到毛笔秃掉),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功名的淡泊。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如果要像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那样追求道德学问,那就该把《离骚》这样的杰作当作“奴仆”般使唤——意思是真正的境界超越文字形式,重在领悟精神。这里既谦虚(自比奴仆)又自信(驾驭经典),展现了文人风骨。

全诗把离愁、漂泊、看淡名利、坚守精神追求等多种情绪自然融合,既有“秋意澹”的苍凉,又有“笑看”的洒脱,最后落脚在精神追求上,层次丰富却不晦涩。最妙的是用“蜗角”“兔毫”这种接地气的比喻讲大道理,让人一看就懂,又回味无穷。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