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对白耷山人(明末清初诗人阎尔梅)诗作的读后感,表达了对亡国之痛的深沉感慨和对英雄气概的向往。
前两句写读诗场景:诗人一边饮酒("浮大白"指喝酒),一边反复阅读白耷山人的诗集,赞叹其诗句气势雄浑,充满豪杰之气。就像看到千丈高的悬崖峭壁直插云霄,又像乘着万里长风破浪前行,用壮阔的自然景象比喻诗歌的磅礴气势。
中间四句转入历史感慨:"石火光"比喻人生短暂,在这短暂中却凝聚着亡国的深仇大恨。"铁函井底"用典故暗指南明抗清志士把历史藏在铁盒沉井,等待后人发现。这两句写尽了明遗民对故国的忠诚与悲愤。
最后两句借汉高祖刘邦"芒砀山斩白蛇起义"的典故,感叹如今英雄气概消亡,连象征王气的芒砀山都死气沉沉。用"山色死若灰"的强烈意象,表达对时代精神萎靡的痛心。
全诗通过读诗引发联想,将诗歌艺术、历史记忆和现实感慨融为一体,既有对诗歌艺术的赞赏,又有对民族气节的呼唤,更有对时代精神的批判,情感深沉而富有张力。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