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自然气息和思乡之情。
开头两句写景:青翠的山色连接着凫山和峄山,秋日的原野显得格外深远。这里用"苍翠"和"更深"形成对比,既写出山色的浓郁,又表现出秋意的寥廓。
中间四句生动记录旅途细节:马夫似乎能听懂马儿的语言(其实是表现人与马的默契),行路的客人怀抱着对山林的眷恋。刚下过小雨打湿了沙路,忽然感受到月光带来的凉意。这些描写很有生活气息,"通马语"的想象很新奇,"凉蟾"(指月亮)的比喻也很巧妙。
最后两句点出思乡主题:路过种着豆花的农家小巷时,不禁想到:哪里能比得上家乡的树林呢?用简朴的农家景象勾起乡愁,显得自然而真挚。
全诗语言清新,通过旅途中的小细节,把秋日山色、行路体验和思乡之情融合在一起。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不经意的乡愁——可能只是看到一处普通农家,就突然想起了家乡。这种情感很真实,容易引起共鸣。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