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为您分析这首诗词。
这是一首描述社会现象并提出批评的诗。诗人通过对百姓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和对官员的期望。
首先,诗的前两句“灶户年年减,苛征可奈何。”描绘了百姓生活的艰难。这里的“灶户”指的是烧火做饭的家庭,也就是普通百姓。“年年减”意味着百姓的数量或者生活状况每年都在变差。而“苛征”指的是繁重的赋税,诗人用“可奈何”展现了面对繁重的赋税,百姓们无法承受、无法应对的困境。
接下来的两句“给符催起火,输赋仰晴波。”描述了官府催缴赋税的情景。“给符催起火”可以理解为官府催民众赶紧烧火做饭(可能是催促他们开始工作或者准备缴纳赋税),而“输赋仰晴波”则是指百姓盼望天气放晴以便完成赋税。这也暗示了缴纳赋税对于百姓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负担。
然后,诗人转向对官员的批评和期望。“民困官谁察”表达了百姓生活困苦,但官员却没有察觉或者忽视这一问题。“兄贤政必和”则表达了诗人对贤明官员的期望,认为如果有贤明的官员执政,社会必定和谐安定。
最后两句“虽云纲有本,久例剋除多。”诗人提出了虽然有一些基本的法规,但是长久以来积累的弊病太多,需要大力改革。这里的“剋除多”可以理解为需要消除的弊端太多。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对官员的期望,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担忧。同时,也提出了改革的需求和对贤明官员的期待。希望这样的解释能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