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宿田家作(一作蓝智诗)

木落天正寒,山空日将暮。
荒村倦鸟归,乱水行人渡。
穷年滞草莽,短褐被霜露。
晚宿依田家,主人情亦故。
汲井泉满涧,烧竹烟在户。
钟残溪上村,月照阶前树。
浊酒初泼醅,嘉蔬亦时具。
且慰饥渴怀,况谙村野趣。
老翁八十馀,有子役(一作殁)征戍。
粳稻岁暮收,官司日加赋。
我愿息兵戈,海宇重农务。
愧乏经济材,徒然守章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傍晚投宿农家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质朴的画面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苦难。

开头四句像电影镜头:落叶纷飞的寒天,夕阳下的空山,急着回巢的倦鸟,蹚着乱流过河的行人。这些意象立刻让人感受到冬日暮色的苍凉。诗人说自己整年漂泊在荒野,粗布衣服沾满霜露,像个流浪汉。

投宿农家后,画面变得温暖:主人热情打来井水,烧竹做饭的炊烟飘在屋里。但随即听到溪边村落的晚钟,看见月光照在门前老树上,又透出几分寂寥。农家人用新酿的浊酒和时令蔬菜招待他,这份质朴让他暂时忘却饥渴。

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是八十岁老农的遭遇:儿子被征兵打仗(或已战死),虽然稻谷丰收,但官府的赋税越来越重。这里揭示了全诗的核心矛盾——战争给农民带来的双重压迫。诗人最后感慨:真希望停止战争,让天下人安心种地,可惜自己只会读书,无力改变现状。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先用生动的自然画面营造氛围,再用农家细节展现人情温暖,最后通过老农遭遇揭露社会问题。就像先给我们看一幅水墨画,再带我们走进画中人家,最后发现画里藏着血泪故事。这种从景物到人情再到社会批判的递进,让诗歌既有美感又有深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