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为蜀中戴烈妇谢氏赋
峨媚郁重掩,偏照无圆辉。
残光下孤冢,有女泣且悲。
念女出野里,少小罹闵凶。
随兄奉寡母,去楚来蜀中。
十四识操作,十五工裁缝。
十六及十七,习礼知修容。
十八为新妇,百年从此期。
提瓮事晓汲,拾柴备晨炊。
饥舂盎中粟,寒织机中丝。
怡然适荆布,罗绮不复施。
亦有膏与沐,教妾若为姿。
亦有凫与雁,与郎重相宜。
白首愿终托,恩爱两不疑。
那知郎遘疾,沈绵实难为。
回头听郎语,执手泪不止。
恨我命短浅,不得相终始。
自卿来吾家,贫贱为汝耻。
误汝好青春,恩情付流水。
勉事新所欢,薄劣不足齿。
新妇得闻之,涕泪相沦涟。
哽咽方出语,谓言君毋然。
忆昨奉君子,缠绵出心肝。
君宁不鉴妾,妾身忍独全。
生不共依倚,死当永周旋。
郎君含泪谢,气绝不得言。
捶床便大恸,闻者鼻为酸。
剪却耳后珠,为郎作口含。
煎汤替郎浴,一一亲手湔。
冠裳至履袜,灰炭同衾棺。
事事俱在心,周匝千万端。
三朝大殓毕,五日佛事完。
为郎卜吉地,送葬城之南。
归来掩繐帐,月暗风娟娟。
兄公忽见诮,谓汝绝年少。
来日苦正多,无儿待谁靠。
况本非贵族,应不愧再醮。
汝意将何从,曷且为吾告。
新妇仰首答,理实如所云。
骨月奈未冷,斯言何忍闻。
请当暂还家,勿复烦纷纭。
还家跪白母,浪浪涕沾胸。
念女出野里,少小罹闵凶。
随兄奉寡母,去楚来蜀中。
不图至今日,复累母与兄。
母为岭头石,儿为涧底藤。
将藤依盘石,生死永不更。
阿兄得闻之,怅然问阿母。
妹来欲何云,兹焉岂堪久。
人生重富贵,恩义难卒守。
昔我致不察,一误适载某。
今果复来还,此事良不偶。
阿母谓阿兄,凡事须三思。
兄言不烦尔,事非母所知。
东邻窃闻信,便遣媒人来。
云有蒋家子,妙年二十才。
浑身艳罗縠,照耀惊同侪。
时时跨鞍马,观者每塞街。
颇识闺中秀,愿言求令才。
阿兄大欢喜,举手谢媒人。
幼妹方新寡,议婚得高门。
明日七月尽,八月及上旬。
便可行六礼,永订百岁姻。
越日日良吉,压压人语喧。
阗门咽鼓乐,络绎如奔湍。
流苏结步障,旖旎斗精妍。
锦段数百疋,疋疋红罗缠。
珠光烂盈目,奇隙充金盘。
阿女长跪问,问母何事故。
母乃兄不令,以女委朝露。
盘石苟变迁,孤藤此焉附。
岭头与涧底,斯言未朝暮。
阿母谓阿女,汝兄实为此。
定不相亏负,慎勿重覼缕。
阿女掩面泣,气咽声不扬。
默念延视息,苟且图终丧。
今既见逼迫,赍志不得将。
徘徊对明镜,流尘暗容光。
纤纤出素手,盈盈具兰汤。
洁身耻含垢,新浴成严妆。
抽取髻上针,拈取箧中线。
泪作密线牵,针针刺肠断。
上襦接下裳,纫成合一片。
维时近中秋,明月将就圆。
团团下庭砌,脉脉经前轩。
低头拜明月,愿母千万年。
康强保多福,永永如南山。
有女不卒养,中道忍弃捐。
恕儿不孝罪,饮恨归黄泉。
潜身出门去,旧路夙所谙。
行行见孤冢,青松已丸丸。
残萤点衰草,凉露转秋烟。
阒寂墓门合,明灭鬼火然。
抢地呼不应,渺焉竟长眠。
妾生为郎主,妾死成荒阡。
中元及寒食,麦饭谁与传。
从容出白练,三尺冰丝寒。
织作双鸳鸯,覆以并蒂莲。
可怜合欢带,乃为今日缘。
回身挂树杪,月落峨嵋巅。
现代解析
这首长诗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古代烈妇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故事脉络
全诗像一部微型小说,讲述了谢氏从少女到殉情的完整人生:
1. 少女时期:出身贫寒,随寡母兄长从楚地迁居蜀中,从小勤劳能干(14岁会家务,15岁精通缝纫,16岁知礼仪)
2. 婚姻生活:18岁出嫁后勤俭持家,放弃华服甘守清贫,与丈夫恩爱有加
3. 丈夫病逝:丈夫临终劝她改嫁,她却剪下耳环给丈夫含殓,亲手操办全部丧事
4. 被迫改嫁:丧期未过就被兄公(丈夫的兄弟)劝说改嫁,回娘家后又被兄长许配给富家子弟
5. 殉情结局:在被迫改嫁前夜,她拜别母亲后到丈夫坟前自缢,用嫁衣上的鸳鸯带结束生命
二、艺术特色
1. 月亮意象:开篇"皎皎云际月"象征纯洁,结尾"月落峨嵋巅"暗示生命终结,形成首尾呼应
2. 生活细节:通过"提瓮打水""拾柴做饭""饥时舂米""寒夜织布"等具体描写,让古代妇女形象鲜活起来
3. 强烈对比:婚前"荆布罗绮不复施"的朴素与被迫改嫁时"锦缎数百匹"的奢华形成尖锐对立
4. 心理描写:特别是临终前"抽取髻上针"缝衣的细节,把决绝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现代启示
1. 女性困境:展现了古代女性在"从一而终"道德枷锁下的悲惨命运,丈夫死后连生存都成问题
2. 亲情矛盾:兄长看似为妹妹谋幸福,实则暴露了封建社会中婚姻作为利益工具的本质
3. 生命尊严:谢氏用极端方式维护爱情誓言,虽然不符合现代价值观,但其对尊严的坚守令人动容
4. 社会批判:通过"三朝大殓""五日佛事"等丧葬细节,暗讽当时繁复的丧礼习俗对寡妇的压迫
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是它用平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古代女性形象。她不是概念化的贞洁牌坊,而是一个会缝衣做饭、会为丈夫煎药擦身的真实人物。诗中"剪耳环作口含""用嫁衣带自缢"等细节,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地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