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岭同竹公卓公两和尚看月

昨宵风雨投灵谷,万斛松涛一镫宿。骑驴侵晓到栖霞,竹光染得秋衫绿。

赞公与我同乡亲,邀留饱啖斋厨莼。湿云扫尽山骨出,高座同参清净因。

移时隔崦钟始发,仰视晴空挂明月。寻幽更上翠微巅,晓色斋心清到骨。

二十年来路万千,担簦戴笠笑徒然。不如黑漆蒲团坐,收拾名山到眼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和两位和尚朋友一起赏月的经历,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生感悟。

前四句写旅途经历:昨晚冒着风雨投宿灵谷寺,在松涛声中伴着孤灯过夜。清晨骑驴到栖霞山,青翠的竹影把衣衫都映绿了。这里用"万斛松涛"形容松林声响之大,"竹光染绿"的写法新颖生动。

中间八句写相聚情景:老乡赞公和尚热情招待,用美味斋饭款待。等云雾散尽露出山形,大家一起参悟佛理。傍晚钟声响起时,突然看见晴空明月。于是登高赏景,山色让人心灵纯净。这里"湿云扫尽山骨出"用拟人手法写云雾散去露出山体,"斋心清到骨"形容内心被洗涤得透彻。

最后四句是人生感悟:二十年来走过万里路,带着雨具四处奔波都是徒劳。不如静坐在蒲团上,这样反而能把美景尽收眼底。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用"黑漆蒲团"的静坐对比"担簦戴笠"的奔波,说明静心才能发现真正的美。

全诗有三个亮点:
1. 动静结合:风雨夜行与静坐赏月形成对比
2. 色彩鲜明:松涛的灰暗、竹光的翠绿、晴空的湛蓝
3. 哲理自然:把人生感悟融入山水描写中,毫不生硬

诗人通过一次普通的出游,写出了"静观自得"的生活智慧,告诉我们有时候停下脚步反而能看到更多风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