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五日南山纪游三首 其一 石屋

秋晴风满山,破寺娱清昼。
石作鬼面皴,树比佛胛瘦。
天横寻丈碧,幽幽坐云构。
摩挲辨题名,苔蚀半脱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晴朗时分的南山石屋景色,充满野趣和禅意。

前两句写天气和地点:秋高气爽的日子,山风灌满整个山谷,诗人来到一座破败的寺庙,在清朗的白昼自得其乐。"破寺"二字暗示这里人迹罕至,反而更显幽静。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比喻写景:山石表面布满皱纹,像鬼脸一样狰狞;树木枝干嶙峋,比佛像的肩膀还要瘦削。抬头看天,只见一线碧蓝,诗人坐在云雾缭绕的石屋中,感受着这份幽静。这里用"鬼面"和"佛胛"作比,既形象又带着几分幽默感。

最后两句写细节:诗人用手抚摸石壁,辨认着上面的题字,发现很多字迹已经被青苔侵蚀得模糊不清了。这个细节让画面顿时生动起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正在认真研究这些岁月留下的痕迹。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把破败寺庙的荒凉之美写得趣味盎然。诗人没有感叹物是人非,而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发现这些"破败"中的独特韵味。特别是"鬼面""佛胛"这样的比喻,既准确又俏皮,让普通的山石树木顿时有了性格。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