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寄杨八唐州二首 其二

漠漠淮上春,莠苗生故垒。
梨花方城路,荻笋萧陂水。
高斋有谪仙,坐啸清风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淮河岸边春天的景象,以及一位被贬谪的才子在其中的悠然自得。

前四句是风景描写:淮河两岸春意朦胧,废弃的旧城墙边长满野草。通往方城的路上梨花盛开,萧陂的水边长出嫩嫩的荻笋。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春日画卷,废弃的城墙与新生的植物形成对比,暗示着时光流逝、万物更替。

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在高高的书斋里,住着一位像李白(谪仙)那样的才子。他坐在那里吟咏长啸,清风吹拂而起。这里用"谪仙"既点明友人的才情,也暗示他被贬的处境。但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愁苦,而是超脱——虽然被贬,却能在春风美景中自得其乐,展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用简单自然的语言,把春天的生机与文人的洒脱完美结合,让人感受到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在自然中找到慰藉和乐趣。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