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普通人打理菜园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朴素的生活智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写摘菜时的小心翼翼和菜园小路的自然形成,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小摘"说明采摘时的珍惜,"迳自成"则暗示经常走动自然形成小路,有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气息。
中间四句生动刻画了菜园的真实状态:青虫捉了又出现,病叶治了又新生,虽然贫穷但炉灶还在,霜打过的菜反而更鲜美。这些细节既表现了务农的辛劳(与虫害病害斗争),又透露出知足常乐的心态(简陋的炉灶、霜后更甜的菜)。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打理菜园不妨碍读书学习,亲自浇灌劳作更能体会生活真谛。这里把"抱瓮浇园"的体力劳动和"窥园学习"的脑力活动结合起来,传递出劳动与学习并重的生活哲学。
全诗用最普通的种菜场景,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生活虽不完美(有虫害病害),清贫但自得其乐(有灶可炊),在平凡劳动中(浇园)也能获得精神成长(学习)。这种踏实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