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古寺的秋日景象,通过细腻的观察传递出深沉的历史感慨。
前两句写古寺的破败:蔓生的野花缠绕着倒塌的围墙,长满青苔的寺院大白天也房门紧闭。这里用"寒花""颓墙""苍苔"等意象,营造出荒凉寂静的氛围。
中间四句通过声音和气味让画面活起来:远处山间传来隐约的狗叫,台阶缝隙里虫鸣伴着荒草声;月光下池塘边的芦苇透着寒意,秋风吹过篱笆送来橘柚的清香。这些细节描写很有层次——先写听觉上的犬吠虫鸣,再写视觉上的冷月芦苇,最后是嗅觉上的果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这里曾是六朝古都的繁华之地,如今只剩一块记载兴亡的断碑。通过金碧辉煌的往昔与残碑断垣的现状对比,道出历史变迁的无常。断碑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荒寺的秋景顿时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荒寺近景拉到远处山影,从白天的颓垣转到月夜池塘,最后用历史镜头作结。在看似平静的写景中,藏着对朝代更替的深刻思考。
游酢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建州建阳人。少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复知汉阳军,历舒、濠二州。罢归,寓历阳,因家焉。卒葬其处。酢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学者称廌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