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

凄清四更月,夜夜枕边看。
镜破犹良久,眉低渐向阑。
战声侵晓急,海气挟潮寒。
候日郑夫子,磨销墨几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辗转难眠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孤独、忧虑和坚韧的复杂情绪。

前两句"凄清四更月,夜夜枕边看"直接点明时间——凌晨三四点,月光清冷地照在枕边。这个画面很有代入感,我们都有过深夜失眠的经历,看着月光从窗户洒进来,显得格外孤寂。"夜夜"二字说明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如此。

"镜破犹良久,眉低渐向阑"用两个比喻:破碎的镜子还能映照很久,低垂的眉毛渐渐靠近门阑(暗示天快亮了)。这两个意象都很巧妙,破碎的镜子暗示内心的支离破碎,但仍在坚持;低垂的眉毛则形象地描绘出愁眉不展的样子。

"战声侵晓急,海气挟潮寒"突然转入更宏大的场景:黎明时分的战鼓声越来越急,海风带着潮气袭来,寒意逼人。这里可能是实写战争临近,也可能是比喻内心的挣扎如战场般激烈。

最后两句"候日郑夫子,磨销墨几丸"最有意思。郑夫子可能指作者自己或某位学者,在等待日出时不断研磨墨块(古人写字需要研磨墨块)。这个细节特别生动:在漫漫长夜中,一个读书人用不停地研墨来度过时光,墨块都磨掉好几块了。这既表现了等待的煎熬,也展现了文人特有的坚韧——用专注的书写来对抗黑暗。

整首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深夜的月光,到破碎的镜子,再到黎明前的战场,最后定格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的身影。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孤独的时刻,人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精神追求,用文字的力量等待光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