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百泉先生 其二

怜君公府内,而乃搆幽居。
暇日频招侣,无时不著书。
悲歌行自激,直道向人疏。
放逐空嗟久,谁闻荐子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才子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语言平实却充满感染力。

前四句像一幅生活速写:作者感叹朋友虽然身在官府,却为自己打造了一处清幽居所。这位朋友经常在空闲时邀请同伴相聚,无时无刻不在著书立说。这里展现了一个身在官场却保持文人本色的形象,他把公务之余的时间都用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后四句则深入内心世界:朋友时常慷慨悲歌来抒发胸中意气,因为为人正直不阿,反而不太合群。最后两句道出无奈——被放逐闲置太久,纵有司马相如写《子虚赋》那样的才华,又有谁来举荐呢?这里既有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也暗含对当时社会不重人才的批评。

全诗通过"幽居著书"与"公府"的对比,"悲歌自激"与"无人举荐"的反差,生动刻画了一个在官场中保持文人风骨,却又难逃现实困境的知识分子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体制内依然坚持自我的精神,以及才华被埋没的不甘,这些情感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