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端阳暴雨如注赋此遣怀

登楼骋目兮,哀彼宿莽。
蕙殒兰销兮,伤吾故土。
巍巍大坝兮,气压巫山。
瑶姬神瘁兮,镜锁愁颜。
江汉断流兮,湘沅枯竭。
车行彭蠡兮,尘扬龙阙。
老鱼不复鼓浪兮,灵均休再问天。
流民转徙失所兮,空泣涕而涟涟。
自焚香以祈雨兮,偏日出而杲杲。
苍冥果有情兮,胡不与人同老。
卜卦象而得震兮,忽电掣以雷奔。
霈然而苗渐苏兮,若冤雪之殇魂。
馀固知謇謇之招怨兮,亦欲三缄其口。
惟心光之作作兮,忍凭栏而袖手。
【乱曰】骄阳连月,转作霖兮。
溪流夜涨,岸岸深兮。
南亩农夫,心暂慰兮。
旱涝难期,徒望岁兮。
凭轼谁悲,苛政烦兮。
夫子之语,矢弗谖兮。
高峡平湖,如蜃影兮。
迅霆起处,忽忽梦将醒兮。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以端午节暴雨为背景,通过强烈的画面对比和情感起伏,展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展开: 1. 旱灾惨状(开头到"空泣涕而涟涟") 用"蕙兰枯萎""江河断流""鱼不能游"等意象,描绘出严重旱灾下草木凋零、土地龟裂的景象。特别震撼的是"车行彭蠡(鄱阳湖)"的描写,连湖泊都干涸到可以行车,扬起尘土像在皇宫前一样夸张。流离失所的灾民只能无助哭泣,这些画面直击人心。

2. 祈雨转折("自焚香以祈雨"到"若冤雪之殇魂") 百姓虔诚祈雨却烈日当空,直到卦象显示雷震征兆,终于迎来暴雨。作者用"冤魂昭雪"的比喻,形容干枯禾苗在雨中复苏的场景,既生动又暗含深意——这场雨不仅拯救庄稼,更像为蒙冤者平反。

3. 现实反思("乱曰"部分) 暴雨虽缓解旱情,但农民依然担忧未来的旱涝无常。最后笔锋一转,点出比天灾更可怕的是"苛政",用"海市蜃楼"比喻那些不切实际的治水工程,暗示某些政策像虚幻的梦境,终将在雷霆般的现实中被惊醒。

全诗艺术特色鲜明: - 对比强烈:旱灾的绝望与暴雨的救赎、百姓的苦难与官府的漠然形成强烈反差 - 比喻新颖:把禾苗复苏比作"冤魂昭雪",把政策比作"海市蜃楼",既有想象力又发人深省 - 情感真挚:从哀伤到希望再到愤慨,情绪起伏自然,能引起读者共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写景抒情,更通过自然灾害引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用暴雨象征变革的力量,表达了对民生多艰的痛心和对改革弊政的期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