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边疆巡视时夜宿瞿昙寺的感悟,展现了世俗与佛法的交融。
前两句写官员来到佛寺毫无愧色,与僧人谈论佛法。"如如半偈"指简单的佛理对话,说明他虽为官员却也向往佛法。三四句用"山鬼弄伎俩"比喻世俗纷扰,而"野狐参禅"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表明自己不愿陷入这些虚妄。
五六句笔锋一转,写边疆现实。"沙门"指僧人,作者反问谁能真正解救百姓苦难,而自己选择与戍边士兵同甘共苦,体现了责任担当。最后两句写打坐时的感悟:当坐在蒲团上时,尘世烦恼暂时消散,看到佛像眉间的白毫光(佛的庄严相),就像看到优昙花绽放般美好。
全诗巧妙地将官员身份与佛法体验结合,既有对佛门清净的向往,又不回避现实责任,最后在禅坐中获得片刻超脱。这种"入世尽责,出世修心"的态度,正是古代文人典型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