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僧与竹子相伴的清幽生活,传递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禅意。
前两句讲山僧喜爱修长的竹子,特意在远离尘嚣的地方种植。竹子成了他精神世界的象征——"霜雪不知苦"说竹子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暗指修行者历经磨难却保持坚韧。"岁时长自春"用竹子永远青翠的特性,比喻修行者内心永恒的平和。
中间两句生动刻画山僧的日常:打坐结束后随意坐在石头上休息,清风拂过时身体自然随着吟诵微微晃动。这两个画面充满动态感,让我们仿佛看到僧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景象。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如果想寻找真正的归宿,清静虚无的境界就是修行的真谛。"清虚"二字既是竹林中空的特征,也是修行者追求的空明心境。全诗通过竹与人的相互映照,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远方,就在当下这份与自然合一的宁静之中。
薛嵎
(1212—?)温州永嘉人,字仲止,一字宾日。理宗宝祐四年进士。官长溪簿。诗宗永嘉一派。有《云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