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起庵杂诗(十二月十六日) 其五 (丙寅)

淳于讽子舆,嫂溺援以手。
避嫌忍坐视,毋乃君子咎。
以道援天下,其义在不苟。
徒手将何施,行权岂可狃。
枉尺而直寻,逆取而顺守。
本原既不端,讵免天下诟。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来探讨原则与变通的平衡问题,核心思想是:真正的君子之道既要坚守原则,也要懂得灵活处理特殊情况。

诗中举了两个例子:
1. "嫂子溺水要不要伸手救"的典故——即使男女授受不亲是礼教原则,但见死不救反而违背了更大的道义。说明死守教条可能造成更严重的错误。

2. "弯曲一尺能伸直八尺"的比喻——有时候看似退让(枉尺),实际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正义(直寻)。强调做事要看最终效果,不能僵化地理解道德准则。

诗人想告诉我们:
- 帮助他人不能光有好的出发点("徒手将何施"),还要讲究方法
- 处理复杂情况时需要权衡轻重("行权岂可狃"),但变通不等于没有底线
- 如果出发点就不正确("本原不端"),再怎么辩解都难逃批评

这就像现代人常遇到的困境:工作中要不要为集体利益打破常规?看到老人摔倒该不该冒着被讹风险去扶?诗人在300年前就给出了智慧答案——既要守住道德底线,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关键看最终是否真正帮助了他人、维护了正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