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野鸡(雉)和毒鸟(鸩)两种动物,实际上是在讽刺人类社会中的两类人。
前两句描写野鸡的外表:"朱冠衮背"是说它红冠彩羽,外表光鲜亮丽;"声厉情骄目悍然"则刻画它叫声刺耳、神情傲慢、目光凶狠的样子。这是在暗指那些外表华丽却盛气凌人的小人。
后两句转入议论:如果说万物都应该效仿同类("锡类"指赐予同类),那么野鸡这种虚张声势的"媒人"(指帮凶),哪里比得上鸩鸟这种直截了当的坏蛋呢?"雉媒"指帮猎人引诱同类的驯化野鸡,"鸩媒"是用毒鸟害人的帮凶。诗人在这里用反讽说:与其要伪君子,还不如要真小人。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动物喻人,野鸡比喻虚张声势的伪君子,鸩鸟比喻明目张胆的真恶人
2. 通过对比,尖锐指出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恶
3. "争似"(哪里比得上)这个反问,加强了讽刺效果
诗人其实是在感叹:世上那些道貌岸然却包藏祸心的人,比明目张胆作恶的人危害更大。这种讽刺至今仍能引发共鸣,因为我们身边总不乏外表光鲜、内心险恶的"雉媒"式人物。
陈洎
(?—1049)宋徐州彭城人,字亚之。历知怀州,审刑院。仁宗宝元间,自屯田员外郎为御史中丞,出为京西、淮南、京东转运使。庆历六年,入为度支副使,寻转盐铁副使。工诗,风格秀古。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