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过吴江风雨大作夜泊三家村翌日风回到家

短篷仅容坐,一滴不通雨。
不料西南风,滂沛遽如许。
荡摇首屡觞,跧弯背欲偻。
笔经四桥侧,心动不敢语。
茫洋万顷天,一叶纵掀舞。
翻思田舍乐,甚念稿人苦。
黄错随意泊,古木荫灵宇。
小作鸡酒愿,欲祷辞未吐。
觉来风回东,快便谁所与。
平明八十里,到家日未午。
万事一翻覆,戚欣何处所。
舟定稍按摩,起身试步武。
一室有余宽,洗杓命儿女。
门外风涛急,闭门良可御。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记录了一次惊险的乘船经历,展现了人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以及平安归家的喜悦。

第一部分:风雨中的惊险(前12句)
诗人坐着简陋的小篷船("短篷仅容坐"),突然遭遇西南狂风暴雨。小船在浪里像树叶一样颠簸("一叶纵掀舞"),把人摇得头晕眼花("首屡觞"),被迫弯腰蜷缩("背欲偻")。经过四桥时吓得不敢说话,眼前只有白茫茫的滔天巨浪。这时他突然想到:农民在田里的安稳生活多么可贵,船夫在风浪里讨生活实在太苦。

第二部分:夜泊求平安(中间6句)
傍晚随意停泊在一处古庙旁,诗人想用鸡酒祭拜求平安,但紧张得说不出祷告词。后来风向转变("风回东"),第二天一早顺风疾行八十里,不到中午就到家了。

第三部分:回家的感悟(最后8句)
诗人感慨人生就像天气反复无常("万事一翻覆"),悲喜总是难以预料。到家后按摩酸痛的腰腿,在宽敞的屋里让儿女准备洗浴。最后两句最妙:虽然门外风浪依旧,但关上门就安全了——用具体的生活场景,道出"家是最温暖港湾"的朴素真理。

全诗妙在三点:
1. 用"首屡觞""背欲偻"等身体感受写颠簸,比直接描写风浪更生动
2. 通过"想田舍乐""念稿人苦",体现普通人的共情能力
3. 结尾从惊涛骇浪到洗杓儿女的对比,传递出浓浓的生活暖意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