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杂咏① 其二

天空海阔任婆娑,极目冈陵髻似螺。
草地桑苗迟作赋,鸿濛笔墨渐开科。
狰狞番女披衣少,劳苦车牛涉水多。
五十年前兵甲事,犹馀父老为谈么(吴福助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的自然风光和民俗生活,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首联"天空海阔任婆娑,极目冈陵髻似螺"用开阔的视角展现台湾的壮美景色:蔚蓝的天空下,海浪自由翻涌,远处的山丘像女子盘起的发髻般秀美。这里用"婆娑"形容海浪的舞姿,"髻似螺"的比喻既形象又带着生活气息。

颔联"草地桑苗迟作赋,鸿濛笔墨渐开科"说的是台湾文教发展:田野里的桑苗刚刚生长(暗指开发较晚),但文化教育已逐渐兴起。"鸿濛"原指混沌初开,这里比喻文化启蒙的状态。

颈联笔锋转向民生百态:"狰狞番女披衣少"生动刻画了原住民女子豪放的形象——"狰狞"并非贬义,而是形容她们不修边幅的自然美;"劳苦车牛涉水多"则描绘农民驾着牛车频繁涉水的辛劳场景,一"少"一"多"的对比凸显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尾联"五十年前兵甲事,犹馀父老为谈么"将视线拉回历史:虽然战争已过去半个世纪,但老一辈人仍在谈论那些往事。一个"么"字(同"吗")的疑问语气,透露出对历史记忆逐渐淡去的淡淡感慨。

全诗像一组纪录片镜头,从壮阔山水切换到田间劳作,再定格在老人讲述往事的特写上。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台湾的地理特征、文化发展和民生状态娓娓道来,最后轻轻点出历史伤痕,让读者在欣赏风土人情之余,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承载的历史重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