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上朝时皇宫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作为官员的荣幸心情。
前两句写黎明时分的皇宫:天上星辰还未完全褪去,报时的鼓声悠长传来,官员们整齐肃穆地列队。这里用"象纬"代指星辰,"法鼓"指宫廷报时的鼓声,展现皇家威严。
中间四句用绚丽的画面展现晨光中的宫殿:朝阳给云霞染上金红色彩,玉石楼阁在晨光中显得更高更冷峻。未央宫附近云雾缭绕如仙境,太液池畔春风吹拂着兰花。这里"三珠树"是传说中的仙树,"九畹兰"指大片兰花田,都是用来形容皇宫的华美。
最后两句是作者感慨:我这不成材的白发老人何其幸运,能天天与皇家贵族同列朝堂。"樗材"是谦称自己像臭椿木一样无用,"鹓鸾"指朝中权贵,用对比手法突出自己的卑微与感恩。
全诗通过晨光、宫殿、云雾等意象层层递进,最后落脚到个人感受,在展现皇家气象的同时,也流露出一个老臣既敬畏又感恩的复杂心态。比喻生动(如把云雾比作仙树),色彩明丽(金红朝阳、白玉楼阁),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这庄严华美的早朝场景。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