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两金铺乃秦汉门物以充水滴因作歌
弁翁挽我入吟庐,示以秦汉双金铺。
摩挲已觉铜腥尽,色如朱砂工模糊。
翁说多年弃中野,野人视之犹土苴。
我心辄爱收拾归,用配魏台铜雀瓦。
渟泉於中浅且清,玄颖由此生光晶。
老夫生来亦好古,多翁於古能留情。
阿房建章渺无所,此铺独入文房谱。
资翁濡翰写诗词,千古遗音流乐府。
摩挲已觉铜腥尽,色如朱砂工模糊。
翁说多年弃中野,野人视之犹土苴。
我心辄爱收拾归,用配魏台铜雀瓦。
渟泉於中浅且清,玄颖由此生光晶。
老夫生来亦好古,多翁於古能留情。
阿房建章渺无所,此铺独入文房谱。
资翁濡翰写诗词,千古遗音流乐府。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送给诗人一对秦汉时期的金属门环(金铺),诗人把它们改造成砚台水滴(盛水磨墨的器具),并写诗记录这件事。
全诗可以分成三层意思: 1. 朋友带我参观书房,拿出这对古董门环。门环经过岁月打磨已经没了铜锈,呈现朱砂红色,但做工看起来有些粗糙。朋友说这物件在民间被当成垃圾,我却当宝贝捡回来,正好配我的铜雀台瓦砚(三国时期的珍贵文物)。
2. 我把门环改造成水滴:往里面装上清水,磨墨时墨汁显得特别光亮。我这人本来就喜欢古物,朋友比我还懂这些老物件的价值。
3. 结尾升华:阿房宫、建章宫这些秦汉著名建筑都消失了,但这对小门环却成了文人书房的雅物。我要用它们研墨写诗,让这些古物的精神通过我的诗歌永远流传。
诗歌亮点: - 把"垃圾变珍宝"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门环从"被农民当杂草"到"在书房发光"的转变很有戏剧性 - 通过小物件连接古今,普通门环成为跨越两千年的文化见证 - 结尾把实用文具升华成文化传承的象征,小物件承载大历史 - "铜腥尽""色如朱砂"等描写让人能直观想象古董的质感
诗人通过日常生活的小事,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以及用创作延续文化生命的文人情怀。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