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楼仲尚赠画四首 其一 竹

凉飔流兮自太古,抚我敲铿振我羽。
韵欲成兮虚还无,月中昨夜春飘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竹影摇曳的灵动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前两句"凉飔流兮自太古,抚我敲铿振我羽"
说的是清凉的夜风从远古吹来("太古"指遥远的过去),轻抚着竹子发出清脆的声响("敲铿"形容竹叶碰撞声),同时让竹枝像振翅的鸟儿般舞动("振我羽"把竹叶比作鸟羽)。这里把静止的竹子写活了,仿佛在风中有了生命。

后两句"韵欲成兮虚还无,月中昨夜春飘雨"
描写竹叶声将成未成的微妙状态("韵欲成"指声音将形成),似有似无("虚还无")。最后点睛之笔:原来昨夜月光中飘过一场春雨,让竹子更显清新。这里用"春飘雨"三个字,既交代了竹子青翠的原因,又给画面增添了湿润的质感。

全诗魅力在于:
1. 用声音写画面:通过"敲铿""韵"等听觉描写,让读者仿佛听见竹叶沙沙
2. 动静结合:风是流动的,竹是摇曳的,雨是飘落的,但月光是静止的
3. 留白艺术:"虚还无"的描写给人想象空间,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
4. 时间交错:太古的风、昨夜的雨、当下的月光,形成时空交织的美感

诗人没有直接夸竹子多美,而是通过风、雨、月、声的互动,让读者自己感受到竹子的清雅风姿,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古典诗词的精妙之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