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金陵(今南京)长干寺夜晚的美丽景象,并借景抒怀,表达了对高僧智慧的向往。
前两句写景:长干寺的佛塔周围环绕着千万盏明灯,白玉般的佛塔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塔顶的相轮(玉绳)仿佛涌动着圣洁的光芒。这里用"万枝灯"和"白玉毫光"的鲜明意象,营造出庄严璀璨的佛国氛围。
后两句抒情:风中传来清脆的铃铎声,仿佛在传递着佛法妙音。诗人不禁联想:当今世上,谁能像东晋高僧佛图澄那样,具有大智慧来解读这些佛音呢?这里用"铃铎传语"的巧妙联想,将眼前实景与历史典故自然衔接,表达了对真正得道高僧的渴慕之情。
全诗通过灯火辉煌的佛寺夜景,烘托出对佛门智慧的向往,在绚丽的画面中蕴含着深邃的哲思。诗人没有直接说理,而是让景物自己"说话",让读者从铃铎声中自然体会到他对佛法的思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