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旅途的孤寂。
开头两句写旅人从噩梦中惊醒,发现船已驶远,耳边只有船桨划水的声响。"伊鸦"形容摇橹声像乌鸦叫,暗示环境的单调冷清。三四句写岸边景色:光秃秃的青山没有竹子,但酒馆前杏花盛开,红衣女子在卖酒,这一冷一暖的对比很生动。
五六句写黄昏景象:渡口边渐渐亮起灯火,春水上涨却还没淹没去年的沙滩,既写实又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最美:新月挂在柳梢头,诗人隔着雾气朦胧的江面,遥望家乡方向。这里用"初弦月"点明是月初,而"烟江"的朦胧感更强化了思乡之情。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噩梦惊醒的特写,拉到江面航拍的远景,再切换到岸边酒馆的中景,最后定格在月下思乡的剪影。诗人用"红袖杏花"的亮色冲淡旅途的灰暗,用"未没去年沙"的细节暗示漂泊已久,最妙的是结尾不言思乡而思乡之情自现,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