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武侯靖节合集
士生三代下,著书日纷纭。
武侯与靖节,述作称完人。
三聘出草庐,治国兼治军。
灭贼志未遂,鞠躬竟忘身。
彭泽归去来,耻为二姓臣。
甘守西山节,荆轲愿空存。
二公重志行,岂惟尚华文。
隆中倘未出,悠然乐天真。
柴桑苟任事,述祖抒忠纯。
易地则皆然,孟子曾有云。
吾生千载后,展卷如相亲。
梦寤接古贤,心期共探论。
还祈志颜尹,望古情弥敦。
武侯与靖节,述作称完人。
三聘出草庐,治国兼治军。
灭贼志未遂,鞠躬竟忘身。
彭泽归去来,耻为二姓臣。
甘守西山节,荆轲愿空存。
二公重志行,岂惟尚华文。
隆中倘未出,悠然乐天真。
柴桑苟任事,述祖抒忠纯。
易地则皆然,孟子曾有云。
吾生千载后,展卷如相亲。
梦寤接古贤,心期共探论。
还祈志颜尹,望古情弥敦。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诸葛亮(武侯)和陶渊明(靖节)两位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和精神追求的敬仰。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指出当今社会著作泛滥,但只有诸葛亮和陶渊明这样的人物才称得上完美。诸葛亮接受三顾之请出山,治国治军,鞠躬尽瘁;陶渊明不愿为二姓之臣,甘愿隐居,保持气节。
2. 中间部分分析两人的共同点:他们都重视品行操守,不只是追求华丽的文采。作者设想如果两人处境互换,诸葛亮隐居也会自得其乐,陶渊明出仕也会忠心耿耿,印证了孟子"易地则皆然"的观点。
3. 结尾抒发感慨:作者生活在千年之后,通过阅读与古人神交,在梦中与先贤对话,渴望探讨人生真谛。最后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深切追慕之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展现两种不同但同样崇高的人生选择
- 提出"易地则皆然"的深刻见解,说明真正贤者的品格在任何处境都能闪光
- 表达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展现了读书人"尚友古人"的理想追求
诗人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实际上是在探讨一个永恒命题: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如何保持高尚的品格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