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项羽戏马台)
项王熊豹姿,气欲吞天下。
大呼渡河来,山岳如崩瓦。
当其火秦宫,血涌渭水赭。
嗔目叱诸侯,胆落毛发洒。
谁知阴陵路,浩歌泪如泻。
惟徐乃故都,昔此奠宗社。
尚想岩台上,铁槊拥万马。
酒酣笳鼓鸣,旌旗蔽原野。
及今亦何有,荒棘秋满把。
皇天祚真主,神器不可假。
岂有时雨师,刈人如土苴。
天亡君勿悲,为君奠罍斝。
大呼渡河来,山岳如崩瓦。
当其火秦宫,血涌渭水赭。
嗔目叱诸侯,胆落毛发洒。
谁知阴陵路,浩歌泪如泻。
惟徐乃故都,昔此奠宗社。
尚想岩台上,铁槊拥万马。
酒酣笳鼓鸣,旌旗蔽原野。
及今亦何有,荒棘秋满把。
皇天祚真主,神器不可假。
岂有时雨师,刈人如土苴。
天亡君勿悲,为君奠罍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以项羽为主角,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他从巅峰到陨落的传奇人生,同时透露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
第一部分:霸王气概(前八句)
开篇就用"熊豹姿"形容项羽的威武,说他气势大到"想吞下整个天下"。渡河时的吼声能让山岳崩塌,火烧秦宫时鲜血染红渭水,瞪眼一吼就能吓破诸侯的胆——这些夸张描写活灵活现展现了项羽横扫千军的霸王形象,就像动作电影里的超级英雄。
第二部分:英雄末路(中间六句)
转折出现在"谁知"二字,瞬间把镜头切到兵败阴陵的凄凉场景。这个曾经在徐州建立都城、祭祀天地的一代枭雄,如今只能在马背上对着山河痛哭。这里用"浩歌泪如泻"的强烈对比,凸显出命运的无常。
第三部分:今昔对比(随后六句)
诗人站在项羽当年检阅千军万马的戏马台上,想象着当年旌旗蔽空、鼓角震天的盛况,再看眼前只剩荒草丛生的废墟。"铁槊拥万马"与"荒棘秋满把"的鲜明对比,如同把历史纪录片和现实废墟照片拼在一起,冲击力十足。
第四部分:历史沉思(最后六句)
结尾跳出具体叙事,上升到哲理层面:指出天下终究要归于"真命天子",就像自然界需要及时雨一样。用"割草"比喻历史更替的残酷,最后劝项羽不必悲伤,因为"天要亡你非战之罪",反而举起酒杯为他祭奠——这种带着悲悯的豁达态度,让全诗在苍凉中透出几分洒脱。
全诗就像一部浓缩的历史大片,有热血沸腾的战斗场面,有英雄落寞的特写镜头,最后定格在秋风荒台的哲理画面。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再厉害的英雄也敌不过天命"的苍凉感,以及诗人站在历史废墟前既感慨又释怀的复杂心境。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