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惠山僧房 其二

排遣何曾达,思惟亦是尘。
病翻为乐果,发在是愁因。
松老皆成佛,花清亦避人。
禅栖如窦许,色色可怡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寺庙中的感悟,用生活化的比喻传递出禅意。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前四句讲的是修行中的矛盾心理——想排解烦恼却总放不下("排遣何曾达"),连思考本身都成了新的执念("思惟亦是尘")。作者发现生病反而让人看淡欲望("病翻为乐果"),头发变白正是忧愁的证明("发在是愁因"),用身体变化说明烦恼的根源。

中间两句通过景物说禅理:苍松历经风霜后仿佛修成了正果("松老皆成佛"),清雅的花朵自然避开尘嚣("花清亦避人"),用拟人手法表现万物皆有佛性。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像唐代高僧窦叔那样禅修("禅栖如窦许"),会发现眼前一草一木都能让人心境平和("色色可怡神")。"色色"指各种事物,暗含"色即是空"的佛理。

全诗妙在把抽象禅理具象化:用松树变老、花朵避人比喻修行境界,用生病、白发说明烦恼本质。最后落脚在日常景物皆可悟道,传递出"生活处处是禅机"的智慧,对现代人缓解焦虑也有启发意义。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