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山古寺的荒凉景象,以及诗人短暂停留时的所见所感。
开头两句用"乱峰"和"荒殿"勾勒出寺庙的地理环境——被杂乱的山峰环绕,坐落在险峻的山涧旁,破败的殿堂大门敞开,显得格外荒凉。接着描写寺庙周围的野草长得有半尺高,围墙边的松树粗得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这些细节都暗示这里人迹罕至。
中间两句写寺庙里的僧人已经离世很久,连看门的狗见到陌生人都吓得直叫,说明这里几乎没人来访。最后两句写诗人在正午时分和僧人一起用斋饭,厨房里煮的是山里的野菜(蕨菜和薇菜),展现了清贫的修行生活。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寂静氛围。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感情,而是通过描写破败的寺庙环境、稀少的访客、简单的斋饭等画面,让读者感受到深山古寺的孤寂之美,以及修行生活的清苦。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陈沂
(1469—1538)明南京人,先世本浙江鄞县人,以被征入太医院居南京,字宗鲁,后改鲁南,号石亭。陈钢子。正德十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讲。以不附张璁出为江西参议,历山东参政,又为张璁所中,改行太仆卿致仕。少好东坡,中岁乃宗盛唐,为文出入《史》、《汉》,工画及隶篆,亦能作曲。与顾璘、王韦称金陵三绝,又益以朱应登称四家,并有“弘治十才子”之誉。著作甚富,有《金陵古今图考》、《畜德录》、《金陵世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