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jùn)山。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苍翠的山岚又属于哪一郡的山。
许道宁: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一窗间:指画幅不大。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独的暮色昏云,还未归去。
晚:晚照或晚气。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苍翠的山岚又属于哪一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独的暮色昏云,还未归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注释
许道宁: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
一窗间:指画幅不大。
晚:晚照或晚气。
创作背景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当作于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诗人所题之画疑为徐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图》)。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此诗首、颔联写画中山水,尺幅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景,回应“苍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此诗具体起笔突兀,通体气势雄浑,很有杜意。
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
及至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
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谈中见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此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板。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的意境,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把画中的景色和观画时的感受表达出来。
前两句"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是说画中展现的是浩荡的长江水和苍茫的群山,让人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壮阔的山水景象。"何郡山"这个问句,暗示画中的山景让人联想到某个具体的地方,但又说不清是哪里,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
中间四句写观画的感受。"向来万里意"是说这幅画把万里江山的意境都浓缩在"一窗之间"的画框里,体现了中国画"咫尺千里"的艺术特点。"众木俱含晚"描写画中树木都带着暮色,"孤云遂不还"说一片孤云飘走后不再回来,这两句用拟人手法,让画中的景物活了起来,也暗示了时光流逝的惆怅。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诗人说"此中有佳句",意思是画中蕴含着美妙的诗意,但"吟断不相关"却说无论怎么吟咏,都找不到完全匹配的诗句。这既赞美了画作意境深远,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也展现了诗画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微妙关系。
整首诗就像是在和画作对话,既生动再现了画面,又表达了看画时那种既沉醉又难以言说的复杂感受。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把看画时"心里明白却说不出"的体验写得十分传神,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艺术欣赏时的美妙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