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冬夜的景象,以及诗人在这夜晚中的感受和期待。
前两句写景:傍晚时分,厚重的云层低垂,仿佛压在地平线上;北风整夜呼啸,直到天亮。这里用"浮云"和"号怒"这样的词语,让读者能感受到天气的阴沉和狂风的猛烈。
后两句抒情:诗人坐在寒冷的窗前,整夜清醒无眠,他在期待聆听雪落在竹林上的声音。"拟听"二字特别传神,表现出诗人对下雪的期待和想象。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风云的变化暗示即将下雪
2. 通过风声、无眠等细节,营造出冬夜特有的氛围
3. 最后一句的"拟听"让全诗有了期待感,虽然全诗没直接写雪,但处处让人感受到"雪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雪,而是通过环境、声音和自己的感受,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会那种"即将下雪"的微妙意境,这正是这首诗的高明之处。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