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隐居寺

寻师拟学空,空住虎溪东。千里照山月,一枝惊鹤风。
年如流去水,山似转来蓬。尽日都无事,安禅石窟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隐居山林、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画面。

首联"寻师拟学空,空住虎溪东"直接点明主题:主人公为了学习"空"的境界(佛教中的超脱思想),来到虎溪东边隐居。这里的"空"既指地点空旷,也暗指佛教"万物皆空"的哲理。

中间两联用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隐居生活的意境:"千里照山月"写月光洒遍群山,营造出空灵的氛围;"一枝惊鹤风"以树枝摇动惊飞鹤鸟的细节,反衬出山中的幽静。"年如流去水"用流水比喻时光飞逝,"山似转来蓬"把山比作漂泊的蓬草,暗示修行者看淡世事变迁的超然心态。

尾联"尽日都无事,安禅石窟中"总结全诗:整天无忧无虑,在石洞中静坐修禅。这展现了修行者摆脱尘世纷扰后获得的精神自由,传递出一种与世无争、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全诗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通过月光、鹤鸟、流水等自然意象,将抽象的禅意转化为可感的画面,让读者体会到隐居生活的宁静之美和超脱世俗的智慧。诗中流露的淡泊心境,对现代人缓解压力、寻找内心平静也有启发意义。

唐求

唐求[唐](约880~约907)(约公元九零六年前后在世),一作唐俅或唐球,蜀州青城县味江镇(今属四川省崇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佑年间前后在世。唐末隐居味江山中,人称“唐山人”或“ 唐隐居”。王建占据成都后,召他为参谋,但他拒绝与之合作。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他以诗自娱,以诗言志,以诗寄情,把写诗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唐唐求主要活动于唐武宗会昌年间至唐灭亡前后,思想兼融儒释道三家。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及下层文人心态,风格清新自然, 丰富了晚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