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独自饮酒时的复杂心情,充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开头两句"不喝酒太久心里闷得慌,突然看见菊花开了才知道深秋已到",用日常小事引出季节变化。诗人原本没心情过节,却还是随手摘了带霜的菊花泡酒,这种矛盾行为特别真实——我们常会勉强自己做些应景的事。
中间四句最有意思。诗人自嘲"想脱俗却还是随大流过节",但转念一想"太平盛世写写诗也不错"。这种自我安慰特别像现代人发朋友圈时的心态:一边嫌弃节日营销,一边又忍不住参与。
最后两句突然深沉:不知道明年此时会在哪里,只能靠写诗和朋友保持联系。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用文字对抗时间流逝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共鸣。就像今天我们也会感叹"明年不知道在哪工作",然后通过社交软件维持友谊。
全诗妙在把日常小事写出了哲学意味,从喝酒、赏菊这些生活片段,延伸到对时间、人际关系的思考。语言看似随意,其实精心设计,比如"霜英浸玉醅"五个字就包含了触觉、视觉、味觉的细腻描写。诗人用最普通的秋日场景,道出了每个人都体验过的矛盾心理:既想超脱世俗,又贪恋人间烟火。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