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
我非章句儒,亦非渔樵徒。
少年逞粗豪,提笔赋两都。
老尚著儒冠,却悔识之无。
既难栖山林,又倦游江湖。
一官仅供口,康济不在吾。
秋风方戒寒,正道日荒芜。
行矣且归耘,雨田聊自娱。
少年逞粗豪,提笔赋两都。
老尚著儒冠,却悔识之无。
既难栖山林,又倦游江湖。
一官仅供口,康济不在吾。
秋风方戒寒,正道日荒芜。
行矣且归耘,雨田聊自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中年人的自白书,道出了大多数普通人都会经历的人生困惑与觉醒。
开头四句像一张褪色的老照片:作者说自己既不是死读书的学究,也不是隐居的渔夫樵夫。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像汉代班固写《两都赋》那样挥毫泼墨。这里用"逞粗豪"三个字特别真实,活画出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模样。
中间六句是现实的重锤:如今年纪大了还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后悔读那些没用的书。既不能像隐士那样住在山里,又厌倦了四处奔波的生活。当个小官只为糊口,根本谈不上什么治国安邦。这几句像现代人吐槽"社畜生活",道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最后四句是顿悟后的选择:秋风起时意识到人生正道早已荒芜,决定回家种田,在雨中的田地里寻找简单的快乐。这里的"雨田"意象很美,既是实指农事,也暗示着洗去浮华后的清明心境。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认命却不服输"的态度。作者没有美化自己的选择,坦然承认"康济不在吾"的能力局限,但又在田园生活中找到新的寄托。这种带着伤痕依然前行的勇气,正是跨越古今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