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巡部纪行

春过三之一,轻车走阡陌。
平坂抹池阳,迤逦山路埆。
风颠吹人面,雪滑皲人足。
忽然铜钲挂,九华醒两目。
自经千万劫,寒翠光堪摘。
半霄非人间,大江横其侧。
行行逼宣州,麻姑正面矗。
且上敬亭山,感慨怀李白。
听说三洞天,渴见恨无翮。
岩幽鬼神哭,罅开星月烛。
金沙烂吾前,祖师灯未没。
赓酬二三子,不觉诗笔秃。
歙州我旧游,迎笑儿童簇。
本无棠荫芾,漫云恩波沐。
黄山怅无缘,不得搜仙窟。
祁门山何如,险与石埭埒。
山花溪边明,时有新凫浴。
古木龙吟啸,巨石虎蹲伏。
伟哉岳鄂王,提兵旧盘礴。
像设俨遗祠,光芒射斗宿。
凌晨拜祠下,忧思心恻恻。
无心惜落花,惟愁民捐瘠。
浮梁与乐安,五十笑步百。
幸瞻慈湖祠,风声尚堪忆。
钟君我所敬,能续慈湖脉。
乍合又倏离,人事渺无极。
别友情无奈,看山意无足。
山围如城郭,渐逼鸣山麓。
父老阑道叫,一路藉神福。
问尔所欲何,作庙新奕奕。
我来为尔民,尔欲我筹度。
越宿至芗溪,三山森在列。
顾我一瓣香,端为象翁设。
象翁百世师,此道揭日月。
书堂卜筑成,屋与人俱杰。
深夜济济容,学子纷四集。
前廊问伊谁,同门旧知识。
新知有二郑,操行端矩矱。
此学其兴乎,欲去令人惜。
大字书磨崖,字径二三尺。
匆匆过安仁,交友相追逐。
汤董最可人,吉德侔金玉。
干越今称贤,闾阎声籍籍。
此声买无价,民彝知未灭。
我行三千里,六十零四日。
明当抵番江,秉烛写胸臆。
若夫咨诹事,多赖诸贤力。
云何略不书,此是使者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古代官员巡视江东地区时写下的游记诗,用第一人称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感。全诗就像一部生动的旅行vlog,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自然风光纪录片
诗人用镜头般的语言带我们看遍江东美景:开篇是春雪中赶路的艰辛(风像巴掌一样打脸/雪地走得脚开裂),突然云开雾散看见九华山像铜锣挂在天边。之后陆续出现敬亭山、黄山等名山,还有金沙、龙形古木、虎状巨石等奇特景观,最后用"山围如城郭"的比喻让人感受到山势的雄伟。

2. 人文历史课堂
诗中藏着许多文化密码:在敬亭山怀念李白,在岳飞祠忧国忧民,参观书院时提到"象翁"(可能指理学家陆九渊),还记载了当地百姓拦路请求建庙的有趣场景。这些细节像历史切片,展现了南宋时期的文化信仰。

3. 官员工作手记
作为巡视官员,诗人不仅看风景,更关注民生。他写"无心惜落花,惟愁民捐瘠"(没心思赏花,只担心百姓挨饿),遇到百姓请求建庙时认真考虑,最后说巡视三千里的见闻要详细汇报,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地方官形象。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风尘仆仆的真实感:既有"雪滑皲人足"的艰辛,也有发现"山花溪边明"的惊喜;既严肃地拜谒祠堂,又幽默地说自己"诗笔秃"(写诗写到没灵感)。诗人把公务旅行写得像探险记,让读者跟着他一起走遍江东的山水城镇。

袁甫

庆元府鄞县人,字广微。袁燮子。少承家学,又受业于杨简。宁宗嘉定七年进士。为秘书省正字,奏称内外局势可惧,请严守帅之选,兴屯田之利。迁校书郎,又言边事之病在内不在外。历任监司及州府官,所至兴利除弊。入为中书舍人,屡奏边事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累官至权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卒谥正肃。有《蒙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