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蓝山簿天台陈仲素先陇图

孝子之官万里途,临行貌得寿藏图。
赤城亲舍云多少,黄叶人家路有无。
双石效奇华表立,一峰拔秀锦屏纡。
地存牛迹曾眠处,山拥龙形正向隅。
烨烨灵芝生百本,森森乔木长千株。
青天忽下过门鹤,白日仍飞累土乌。
有客束刍将适越,无人挂剑更归吴。
年登老圃收松子,秋荐思亭采木奴。
入里上官知下马,卜邻故老候归凫。
荣知衣锦风云遂,恩及焚黄雨露殊。
且喜子孙供祭扫,不愁翁仲没榛芜。
哀余东望干将下,寒食梨花酒一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孝子远行赴任前,为父母精心准备寿藏(墓地)的感人场景,通过山水画卷般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深厚的孝道文化和乡土情怀。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孝心画卷(前六句):用"万里途"突出赴任之远,临行前却细心为父母准备墓地规划图。诗中用"赤城云""黄叶路"等自然景物,搭配"双石立""一峰秀"的墓地设计,展现孝子对父母身后事的用心。

2. 吉祥福地(中间八句):通过灵芝、乔木、仙鹤、乌鸦等祥瑞意象,描绘墓地的风水宝地特征。"收松子""采木奴"等细节,暗示这里不仅能安葬先人,还能福泽子孙。官员路过下马、乡亲等候归来的描写,体现对孝道的普遍敬重。

3. 情感升华(最后六句):"焚黄"指祭祀的纸钱,体现皇恩与孝道的结合。最动人的是结尾画面:诗人自己在寒食节遥望东方,伴着梨花饮酒祭奠。这个看似平淡的场景,把对先人的思念与孝道的传承融为一体。

全诗巧妙地将孝道思想融入山水描写,没有说教,而是通过建造墓地的细节、风水景观的刻画、祭祀场景的描绘,自然流露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特别是结尾寒食祭扫的画面,让厚重的孝道文化有了生活温度,至今读来仍能引发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