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和皇太了殿下明禋庆成诗韵

鸣銮回紫禁,步玉拜宸旒。
肆眚遵虞典,欢传十二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皇家祭祀大典后的场景,语言简练却充满皇家气派。

前两句"鸣銮回紫禁,步玉拜宸旒"用声音和动作开场:清脆的銮铃声回荡在紫禁城,大臣们踏着庄重的步伐向皇帝行礼。"鸣銮"指皇帝车驾的铃声,"步玉"形容官员们玉佩相碰的脚步声,短短十个字就让人仿佛看到百官朝拜的盛大场面。

后两句"肆眚遵虞典,欢传十二州"揭示事件内涵:皇帝遵循古代圣王虞舜的典制,宽赦天下罪犯,这个好消息传遍全国。"肆眚"指赦免罪过,用"虞典"这个典故暗示当今圣明堪比尧舜,而"十二州"代指全国疆域,展现皇恩浩荡。

全诗通过声音(銮铃)、动作(步行跪拜)、典故(虞舜)和空间转换(从皇宫到全国)四个维度,在20个字里既展现了皇家典礼的庄严,又歌颂了皇帝的仁德,体现了古代"颂圣诗"的典型写法。最妙的是通过"欢传"二字,把严肃的宫廷仪式与普天同庆的民间喜悦自然衔接,让皇权威仪中透出几分亲民色彩。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