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河水的变化来比喻人生的道理,语言简单却意味深长。
前四句像在讲自然现象:秋天河水清澈见底,春天河水浑浊奔流。水的特性会随着季节变化——天冷时安静澄澈,天暖时活跃混浊。这里用"水性"暗指人性,说明人也会受环境影响改变外在表现。
接下来两句是思考:万物都会随时间改变形态,谁能说清其中的规律呢?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夷险"指顺境逆境),都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不易节"就是不改节操)。就像河水无论如何变化,本质依然是水;人无论遭遇什么,都要守住本心。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处世哲学藏在日常观察中。用"水"这个接地气的意象,让读者轻松理解"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特别是最后两句,像朋友谈心般直接道出人生智慧,既有诗意又实用。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