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寺作

兹山昔飞来,远自琅琊台。孤岫龟形在,深泉鳗井开。
越王屡登陟,何相传词才。塔庙崇其巅,规模称壮哉。
禅堂清溽润,高阁无恢炱。照耀珠吐月,铿轰钟隐雷。
揆余久缨弁,末路遭邅回。一弃沧海曲,六年稽岭隈。
逝川惜东驶,驰景怜西颓。腰带愁疾减,容颜衰悴催。
赖居兹寺中,法士多瑰能。洗心听经论,礼足蠲凶灾。
永愿依胜侣,清江乘度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徐浩的《宝林寺作》,主要描写了宝林寺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在这里的修行感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寺庙的来历与景色
诗的开头说这座山是从琅琊台"飞来"的,带有神话色彩,增添了寺庙的神秘感。接着描写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孤峰像乌龟的形状,深泉中有鳗鱼游动,塔庙高耸山顶,规模宏大。禅堂清净凉爽,高阁明亮无尘。夜晚的宝珠像月亮一样闪耀,钟声如雷般震撼。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宝林寺的庄严与宁静。

2. 历史与传说
诗中提到越王曾多次登临此地,何氏(可能指何仙姑等传说人物)在这里留下文才。这些历史典故让寺庙更显神圣,说明它不仅是修行之地,也是文化传承的场所。

3. 诗人的修行感悟
后半部分诗人写自己的经历:多年来仕途不顺,身体衰弱,容颜憔悴。但在宝林寺中,他遇到高僧指点,通过听经、礼佛洗去心中杂念,消除灾祸。最后他表达愿望:希望能永远追随这些得道高僧,像乘船渡江一样超越世俗烦恼。

4. 诗歌的魅力
这首诗用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历史典故,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的佛教圣地。诗人将自己的失意与修行结合,让读者感受到宗教带给人的精神慰藉。诗中"珠吐月""钟隐雷"等比喻形象贴切,既有视觉又有听觉的冲击力,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就像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既展现了宝林寺的壮丽,又记录了诗人在此寻找心灵平静的过程。即使不了解佛教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精神解脱的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