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后的凄凉景象,通过自然景物与战争痕迹的对比,传递出深沉的哀愁。
首联"六水门前拒战功,可怜埋没马泥中"写战争虽有过抵抗,但最终失败,战马陷入泥泞,暗示将士们的牺牲被历史遗忘。"六水"可能是战场附近的河流,"拒战功"指抵抗的功绩,但"埋没"二字道出这些功绩无人铭记。
颔联"残鼙自打衔山月,败叶难禁过峡风"用残破的战鼓声与山月相伴,枯叶在峡谷狂风中飘零的画面,表现战后的萧条。战鼓声"自打"暗示已无人关注,败叶"难禁"显出自然的无情。
颈联"树隙云沈关垒绿,筝边鬼语野燐红"最富画面感:从树缝中望见废弃的军事堡垒长满青苔,弹筝时仿佛听见鬼魂低语,野外磷火幽幽发红。绿色堡垒与红色磷火形成诡异对比,突出战地阴森氛围。
尾联"嗷嗷哀响中逵雁,汎宅无愁让钓翁"以大雁哀鸣与渔翁悠闲垂钓作结。大雁的悲鸣象征流离失所的百姓,而"无愁"的渔翁则代表远离战乱的隐士,两者对比凸显战争对普通人的伤害。
全诗用"残鼙""败叶""鬼语""野燐"等意象层层渲染,将战场的荒芜、亡魂的呜咽、百姓的流离都融入秋景。最打动人的是最后渔翁的形象——在满目疮痍中,唯有不问世事的隐者能保持平静,暗含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向往。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