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有感

东君行趣装,桃李事如梦。
蝶懒欲息游,莺老不好弄。
残红正可怜,更禁风雨送。
榆荚羞独飞,却恼杨花共。
去年於此时,客食红尘閧。
眼看豪合儿,跃马青丝鞚。
美姝舞娉婷,吹箫来紫凤。
开樽六一亭,偃盖飞来洞。
我亦强行吟,诗成和者众。
时序易推移,人事少间空。
翻思年时乐,已如耳边哄。
汪清晓坐孤寺,晴曦照华栋。
沙平嘴带鸥,山远腰横蝀。
阅书眼倍明,拈笔手犹冻。
扫地焚甲煎,呼童开腊瓮。
汲井得甘泉,沦茗试新贡。
短章写我怀,谩遣儿曹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离去时的景象,以及诗人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和当下孤寂生活的对比。

开头用拟人手法写春神(东君)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桃花李花盛开的热闹像一场梦。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老了不再欢唱,凋落的花瓣让人怜惜,风雨更加速了它们的飘零。榆钱羞于独自飘飞,却恼恨杨花来作伴——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暮春的衰败感。

中间突然转折到回忆:去年此时,诗人在繁华都市看富家子弟骑马游乐,歌女翩翩起舞,箫声如凤鸣,在亭台山洞间饮酒作诗,应和者众多。但时光易逝,那些热闹如今像耳边渐渐消失的喧哗。

最后回到现实:清晨独坐寺庙,阳光照着华美梁柱。平沙上有鸥鸟,远山如彩虹。读书时眼睛格外明亮,提笔却手冷。扫地焚香,让童子打开酒坛,打来井水煮新茶。这些日常琐事中,诗人写下短诗排遣寂寞,让儿辈诵读——透露出一种历经繁华后的平静与孤独。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用暮春景象隐喻人生盛景难留,最终在平淡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宁。语言生动,既有"蝶懒莺老"这样俏皮的拟人,也有"沙平嘴带鸥"这样清新的画面,情感层层递进,容易引起读者对时光流逝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