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五代时期名将王彦章的悲壮故事。诗人路过王彦章战死的汶上,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吊唁诗。
前四句写王彦章的困境与气节:当时后梁被后唐军队攻破都城大梁(今开封),作为将领的王彦章明明知道大势已去,却仍擦干眼泪带兵死战。就像乱世中的飞鸟找不到安全的树木栖息,但真男儿就算战死也要像豹子那样留下珍贵的皮毛(比喻留下英名)。
五六句用苍凉的战场景象烘托悲壮:如今天空下只有野草覆盖着残破的堡垒,夕阳里仿佛还能看见当年大旗在阴风中飘扬。最后两句说:别去追问当年血流成河的战场细节了,你看黄河浑浊的流水依旧,而岸边的黍米(庄稼)却已换了主人(暗示朝代更替)。
全诗最动人的是塑造了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形象。诗人没有直接夸赞王彦章,而是通过"饮泣奋麾""豹死留皮"这些充满力量的动作,让读者感受到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或许只能随波逐流,但真正的勇士会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哪怕付出生命。这种在绝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正是穿越千年依然打动我们的原因。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