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师谢苏子瞻

海上山翁归,童子言有客。
身披一鹤氅,足曳双凫舄。
控却大鹏头,踏著巨鳌脊。
面带玉山气,手画龙泥壁。
诸仙争进砚,一笑已投笔。
其夕刮两眼,烧却犀一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凡脱俗的"玉师"(琢玉大师)形象,用充满神话色彩的笔触展现了他的仙风道骨和潇洒气度。

开篇像电影镜头:住在海边的老玉师回家,童子说有客人来访。这位客人打扮非常特别——披着白鹤羽毛做的斗篷,脚踩神仙专用的凫形木屐。这里用"鹤氅""凫舄"这些神仙标配服饰,暗示来客不是凡人。

中间六句简直是一幅神仙作画图:客人像驾驭大鹏鸟一样按住它的头,又像踩着巨龟的背(这两个都是《庄子》里的神兽)。他面容带着玉山灵气,随手在墙上画龙。各路神仙都争着递砚台,他却一笑搁笔——这个细节特别传神,把神仙们对艺术的狂热和大师的洒脱都写活了。

结尾最有趣:当天晚上,老玉师突然眼睛发亮(刮两眼),还把一尺长的犀角烧了。这可能是说玉师受到仙人点化后开了"天眼",能看透玉石本质;烧犀角则是用"犀照通灵"的典故,暗示他获得了识宝的超能力。

全诗就像一部微缩仙侠剧:有神奇装扮、神兽坐骑、众仙捧场,最后还有主角升级的爽文情节。苏轼用这种浪漫夸张的手法,既赞美了玉师技艺通神,又暗含对艺术创作"如有神助"状态的向往。最妙的是所有仙气飘飘的描写,最终都落回到"识玉"这个接地气的专业能力上,让人会心一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