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冒雨至圣寿寺僧款予斋饭因赋

千山云树昼茫茫,为爱幽期觅上方。
钟隐峰头知塔远,水潺涧底识源长。
行来雨色连襟湿,坐久炉烟入袖香。
报道禅房斋饭熟,閒将食棹论沧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诗人冒雨去圣寿寺拜访僧人,受到款待后有感而发的场景。

前两句写景:群山被云雾笼罩,树木在白昼也显得朦胧不清。诗人因为喜爱幽静,特意去深山寺庙寻访。"幽期"暗示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拜访。

中间四句生动记录了行程细节:听到钟声从山峰传来,就知道佛塔还在远处;听到山涧流水声,便知道水源的悠长。这两句通过声音勾勒出山寺的幽深环境。接着写自己冒雨前行,衣襟都被打湿;在禅房久坐后,连衣袖都沾染了香炉的烟香。这里用"连襟湿"和"入袖香"两个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写僧人告知斋饭已备好,诗人在用餐时与僧人闲谈世事变迁。"食棹"指吃饭用的案几,"论沧桑"指谈论人世变化。在简朴的斋饭中探讨人生哲理,展现了超脱世俗的禅意。

全诗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将一次普通的寺庙拜访写得充满诗意。雨中访寺的执着、山寺的幽静环境、简朴的斋饭、充满智慧的闲谈,共同构成了一幅富有禅意的秋日画卷。诗人把寻常的寺庙经历升华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正是古典诗歌"以小见大"的魅力所在。

0